在今天的家长会上,我着重强调了从小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。尽管一年级的孩子们识字量有限,但他们完全可以阅读简单的绘本。如果家长能与孩子共同阅读,这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,还能更有效地促进孩子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。
求人比先求己,我发现我的阅读记录APP显示我最后一次读书是在2024年5月初。那时,我在医院住院期间阅读了余华的《文城》,书中的主人公,他们的命运交织,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。每一个转折都让我感到惊讶,每一次冲突都让我思考。余华的文字简洁而富有力量,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,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,不仅被故事所吸引,更被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所打动。
在医院的那段日子里,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,借着病房里微弱的灯光,沉浸在《文城》的世界里。翻开的书页,成了隔绝我与外界的屏障,让我暂时忘却了身体的不适和内心的焦虑。让我在面对疾病和不确定性时,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。然而,自那以后,我就再也没有翻开过任何一本书。这让我意识到,作为老师,我们也应该以身作则,坚持自己的阅读习惯,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。
我自认为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。
童年时期,我对《哈利波特》系列充满了浓厚的兴趣,但遗憾的是,我的父母认为这些书籍不过是消遣之物,缺乏阅读的价值,因此我的阅读习惯在萌芽阶段便被扼杀了。
初中,为了让我专心学习,家里甚至不再续交电视费,将电视从我的生活中移除。我的阅读热情由此达到了顶峰。家里订阅了报纸和杂志,我通过它们来了解时事动态,探索杂志中的奇闻异事。阅读成为了我连接外界的唯一桥梁。
随着电子书的兴起,我开始在网络上冲浪,寻找各种盗版网站上的TXT格式电子书。那时,修仙小说尚未成为主流,言情小说和玄幻小说才是大家追捧的热点。《盗墓笔记》和《鬼吹灯》系列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必读的经典,也是同学们闲暇时交流的热门话题。正是在这个时期,我开始如饕餮一般阅读。我用按坏两个手机翻页键的代价阅读了大量的电子书,但我依然钟情于纸质书的独特质感和翻阅时的那份触感,那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比拟的。
书籍,对我而言,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,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。
我有一个习惯,那就是囤书。
我的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,其中不乏一些尚未拆封,就已经被岁月的尘埃轻轻覆盖。这些书,通常是我在书店或网上浏览时,被其扉页上的简介所吸引,也有听到朋友推荐,说它们内容精彩,值得一读。
我的囤书兴趣颇为广泛,从心理学到社会学,从教育学到哲学,我都会不时地囤积一些。当然,小说总是我阅读速度最快的类别,超强的故事性,引人入胜的情节,总能让我在闲暇时迅速翻阅。而哲学则是我“消化不良”的一类,我曾经尝试将一本哲学书作为睡前读物,但往往读不了几页,便陷入了梦乡。至今,那本书还静静地躺在我的床头柜上,等待着我再次翻开它的那一天。
囤书,对我而言,不仅仅是一种收藏,更是一种期待。每当我的目光掠过那些未读的书籍,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探索未知的渴望。它们就像是一扇扇未开启的门,等待着我去推开,去发现里面的世界。尽管有些书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被我翻开,但我相信,每本书都有它存在的意义,每本书都值得我去细细品味。
读书习惯要从小培养吗?
习惯的养成与环境的熏陶密不可分。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,往往更容易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孩子。家长是孩子的榜样,孩子也是家长的镜像。在与孩子的交流中,我可以观察到他们的思维逻辑是否清晰,语言表达是否流畅,想象力是否丰富。这些细节都表明,家庭环境在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
我不知道这些家长在家是否也会沉迷于短视频,但就我个人而言,我发现在短视频平台上消磨时间,往往不会有任何有价值的收获。有时甚至记不得最初观看的内容是什么。——短视频在无形中消耗我们宝贵的时间。
那么,如果将这些时间用于阅读呢?我自己已经亲身体验过,阅读能够激发我独立的思考,帮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语。我常常通过书中角色的视角来看待问题。对我而言,阅读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。
当然,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尽相同,但无论如何,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一个阅读的环境,陪伴他们一起阅读,无疑是大有裨益的。孩子们正处于思维模式成型的关键时期,通过阅读,我们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,增强他们的同理心,丰富他们的想象力。阅读不仅能够增长知识,更重要的是,它能够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和世界观。
因此,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,无疑是一项值得投资的重要事业。
em…坚持阅读也很重要,希望大家共勉。
写文的今天看的是:迟子建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
读书真的是一个好习惯,可惜现在节奏那么快,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真的很少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