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在网上刷到不少关于 “计划报废”(Planned Obsolescence) 的说法,总觉得离自己很远,没太当回事。直到类似的糟心事真真切切落到自己头上,我才开始认真思考:有些“巧合”,或许并非偶然。
假期一开始,我的 MacBook 就被搁在一旁了。直到前两天想拿出来用用,却发现它怎么也开不了机了,彻底罢工。我赶紧上网查资料,联系苹果客服初步判断是电池亏电导致的。于是搜罗了各种所谓的 “偏方”,汇总下来有这么几种:
方法一:重置 SMC(系统管理控制器)
方法二:重置 NVRAM/PRAM
方法三:使用大功率充电头短时充电,尝试激活设备
方法四:同时插入两个 USB-C 充电器,试图“合力唤醒”
方法五:换用低功率充电器缓慢充电
方法六:持续连接电源充电长达两天
按说只是小问题的亏电,应该很容易激活并充上电才对。然而,我的 MacBook 四个 USB-C 接口均无反应,智能插座显示充电功率恒为 0W—— 根本没办法与电源握手。
如果说问题是出在电池,那至少主机应该能开机才对。但现在连最基本的供电识别都失败了,这显然超出了“电池老化”的范畴。我清楚自己的使用习惯:从不暴力操作,避免高温高湿环境,也没有进水或摔碰记录。排除这些因素后,唯一的解释或许是静电损坏,或其他隐蔽的硬件故障——但具体是什么,我无从得知。
在尝试了所有自救手段无果后,我决定送修。可惜身处十八线小城,官方 Apple Store 遥不可及。咨询了一下 “时代印象”,说可以寄修但要收 200 元的检测费,且返厂周期长、成本不可控。还不如自己跑一趟 Genius Bar,据说能当天修好。
权衡之下,考虑到维修成本,我找了家本地评价不错的第三方维修点。花了 360 块钱,从拆机到修好,前后可能不到一个小时,就被告知机器修好了。维修师傅说,是某个电阻出了问题。
我虽不懂主板电路细节,但一个看似毫无征兆的电阻“猝死”,仍让我心头一震。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坏?为什么偏偏是影响供电的关键元件?这种精准的“寿终正寝”,很难不让人心生联想。
目前我的 2019 款 MacBook Pro 在处理日常办公任务时依然游刃有余。无论是运行各类办公软件、编写代码、处理大型文档,还是进行轻中度的视频剪辑,它都能轻松应对,系统运行流畅,响应迅速,完全满足我当前的使用需求。即便多任务并行,也极少出现卡顿或延迟,性能表现依旧可靠。正因如此,我由衷希望它能继续陪伴我再战几年。
不得不吐槽的是,近年来新款 Mac 的外观设计实在不在我的审美点上。整体设计语言的“圆润化”趋势,都让我觉得失去了以往那份简洁利落的高级感。相比之下,旧款的机身线条、键帽手感以及整体质感,反而更符合我的审美。
以前上学的时候想入手一台的,后面跟同学买了其他的品牌,哈哈买是一起买,结果卖也是一起卖(联想小新那款办公本
读大学肯定要游戏本,要不然只有看别人玩的份
是的,那个时候专业作业都需要电脑才能完成。
用过acer、asus、hp、mac,就属macbook事特多,不是屏幕不显示了,就是花屏,感觉隔几天不用再开机就得靠运气。最后一次开机直接不显示了,拿去修要更换整个主板没有修的价值了。
是的,家里的联想放了两三个月也不会有这样的问题
mac其实,办公还好,如果真的是日常没事儿人的话,估计会用吐
日常都会选Windows,游戏办公都能兼具才是主流需求。而用Mac的一般也会需要一台Window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