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向时历

      小时候,老师教导我们写信。虽然写的内容可以随意创作,但是格式规定却相当繁琐,每一封信都需要遵循固定的格式和用语,这种严谨的规定让我感到痛苦不堪。一封信并不是写完就可以交差,它的传递过程同样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耐心。我们需要亲自去邮局,购买邮票,贴在信件上,然后还要用印着独特图案的邮戳在邮票上打上标记。这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,让我们意识到每一封信都是那样地神圣,需要我们认真对待。最后,我们将信件放入邮筒,看着它缓缓地滑进铁箱,文字所承载的一切情感在这时才算是真正开始启航。然而,要等到这封信抵达收信人的手中,仍然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。有时候,这段时间甚至会让我们感到忐忑不安,仿佛在等待着一次遥远的旅行。我们总是期待着收到回信的那一刻,那一刻,我们可以透过信件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来自远方的喜怒哀乐。

      可能我是个没有长性的人亦或是对文书传递的繁琐感深恶痛绝,于是,很少有亲笔信函在我的生活中翩翩起舞。不过值得庆幸的是,科技的日新月异为我们提供了一道便捷的桥梁,让我这一问题迎刃而解。

      开始我们习惯在QQ上交流,而如今无论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,我们都完全依赖于微信这个应用程序。

      工具的创新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无数的便利,但也为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困扰。叮咚~叮咚~,那声响持续不断,扰乱人的心绪,最终让人的心境纷扰、焦虑而躁动。

      假若你巧妙的避开了令人疲惫的工作重担,但又会陷入那即时的社交互动却让人痴迷的漩涡。想见的人立马就能看见对方的音容笑貌,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仿佛只是跨越一部手机的微小距离。

      在少年的思念里,情愫随着邮车的驰骋而弥漫,经过岁月的流转,你所收到的不再是简单的只言片语,而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。当今,人们的距离空前地逼近,尽管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种亲密关系是一种束缚。

        在炎炎夏日,空调的轰鸣声仿佛永不停歇,尽管会场人数不多,但叽叽喳喳的噪音一直萦绕在耳边,就像同时有几百个人在你耳边低语,让人听得真切,却只能理解个大概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人们不免左右张望,上下打量,寻找有趣的事物,并与身边的人轻声交谈。坐在我前排的人话不多,也许是因为他的同伴不善言辞,话题常常戛然而止。显然,对方并不打算回应,因为她不时地把手机翻过来查看。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聊天窗口,聊天对象未知,但聊天的状态被周围的人看得清清楚楚,我也看得清清楚楚。一句又一句的消息全是去信,时间在文字中被标注得格外醒目。女孩将聊天记录往上翻了翻,却没有任何来信。她迅速输入了几个字,然后用大拇指悬停在发送按钮旁,等待大脑做出一个理智的决定。这个决定是否理智尚待商榷,但新的信息已经传了出去。

        消息才刚发送,我侧后方不远处便响起一声“叮咚”,似乎是一种无意间的巧合!但我随即否认了,前排的人在听闻叮咚声的瞬间,便迅速转身,朝向我后方望去。我确信她在瞧向我后方,因为在她迅猛转身的那一刹那,我俩的目光意外相遇,她却未曾理会我的注视,只是沿着我的视线,延伸至更远的地方。

        她看了半晌,见对方毫无回音只好悻悻然的转过头去,又按耐不住将手机拿了出来,依然无一来信。便将手机放下,稍作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情绪,听了听台上的人正在表演什么节目。不出我所料,她并没有坚持超过两分钟,又将手机拿出来看了看,又放下。待到第三次看时她全然按捺不住了,一连着发了几条消息出去,整理了一下面前的物品便起身猫着腰,低身离开了会场。

        她全神贯注地凝视了片刻,期望得到反馈,却只收获了一片静默。她无奈地转过头去,再一次取出手机,然而,依旧未收到任何信息。她将手机轻轻放下,调整着自己的心境,聆听着演讲台上人的演讲。正如我所料想的,她的坚持并未持续超过两分钟,便又再次取出手机查看,再将手机放下。当她第三次取出手机时,她已经无法抑制自己的焦虑,连着发送了数条消息后,随意整理了一下面前的物品,猫着腰,低身离开了会场。前脚她刚刚离开,我的身后也传来了离席的声音。这声音轻柔得如同要礼貌地不打扰别人,恰好我一直在刻意地留意,便第一时间确认了我内心的猜测。

        不多一会儿,我身后的人已先行返回,随后前方的人又如猫儿般悄然回到了自己的座位。待他们均坐定后,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了我未曾见过的场景。

女:你为什么总是不回我的消息。

        女生的情绪往往更为敏感,久被压抑的心绪在这一刻以一种充满埋怨的口吻喷薄而出。

男:我没看手机。

女:你看了,我刚才看见你看了。

男:你究竟想要怎样,我现在不想和你争论这些,已经解释得足够清楚了。

        我揣度男子说完这些后,便转身回到了座位。时间恰好吻合去厕所的间隙。

        回到座位的女子似乎并不想就此罢休,立刻掏出手机继续发去信息,然后等了一会儿再打开手机来看,无一回信。

        从前,联系方式单一,写信贵,所以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组成的每一句话的情感都要筹措半天,生怕传出一些不恰当的想法。往往正是如此,经过时间赋予生命的情感更加的真诚和纯粹。

        现在,每一条信息都被打上一个时间标签,时间走的很快,信息的交换也很快。快到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,信息就已经传递出去了。

        从前会很期待对方收到信,想象着对方拆开信件的音容笑貌,当对方读到末尾的盼回复时,自己便会开始期盼收到对方的只言片语。这一点到现在好像都没怎么变。时间赋予了文字生命,文字的意义并无改变,改变的是那些提笔写信的人,在不需要精心准备和筹划的当下,就不知道珍惜。

        返回座位的女子似乎并无意就此平息,她立即掏出手机,继续发送信息,然后稍待片刻再打开手机,可惜依旧未收到回复。

        曾经,通讯方式单一,信件昂贵,每一个字、每一个符号构成的每一句话语都需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酝酿,唯恐不经意间传达出不当的想法。往往正是如此,经过时间雕琢的情感才更加真挚和纯净。

        人们总是满怀憧憬,热切期盼着对方能够收到那封满载心意的信件。他们字斟句酌,将满腔热忱寄托于每个词句,渴盼着对方能够领略自己的心绪。在将信件投入邮筒的那一刻,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对方在拆开信件时的感人场景,对方的脸上可能会浮现出欣喜、感动或是沉思的表情。想象着当对方阅读至信件末尾那渴望回音的字句时,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。他们开始期盼着对方的回音,期待着对方的只言片语。这种期盼如同一颗种子在心田破土,随着时光流转,日益茁壮。

        尽管当下,每一条信息都被深深嵌入了时光的烙印,时光如白驹过隙,信息传递亦如疾风骤雨,令我们无暇驻足思考,信息就已经奔腾而去。但是,这一点在如今似乎仍未改变。尽管通讯方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,从手工书写的信件到电子邮件,再到社交媒体的普及,人们始终怀揣着对那种翘首企盼对方回复的期待。每一次发出信息,我们都满怀期待,希望对方能够及时回应;每一次回应对方,我们都热切期盼,希望对方能够深刻感受到我们的诚挚之情。

        时光赋予文字生命,文字的意义一如既往,但那些曾经挥毫书笺的人已经发生了变化。在无需精心策划与筹备的今日,他们往往不再懂得珍惜那份来之不易的感动。

Comments

寂静如初,何不轻启话匣?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